敏捷式計畫旅遊(or蜜月)

簡單一句話:Don’t do that.

不要用敏捷來計劃你的旅遊或蜜月。







我的老婆是個設計師,她會 design thinking ,我是 scrum master,我會 User story mapping。Design thinking 她比較厲害,User story mapping 我比較厲害。但這兩種方法都是類似的 “發散 —> 收斂 —> 發散 —> 收斂 ...” 的過程來找到產品的 insight。

今天在開車的路上,我們討論了是不是能學以致用,如果拿這種 “發散 —> 收斂 —> 發散 —> 收斂 ...” 來排蜜月或是旅遊計畫會怎麼樣。後來我們在車上模擬了一下,最後得到結論,我覺得蠻有趣的,拿出來跟大家分享。


可能的過程是?

如果我們用design thinking 來排旅遊計畫,那大概的過程會是:每個人把自己到了那個地方以後,想玩什麼、怎麼玩...等等各式各樣天馬行空的想法,寫在一張 post-it 上面,一張寫一個,全部灌上去,貼到牆上;然後收斂,再發散,再收斂... 等等,直到有一個共識。

如果我們用 user story mapping 來排旅遊計畫,那大概的過程會是:每個人把自己想在那個地方做的事情,寫在 post-it 上,一張寫一個,全部灌上去,黏到牆上,然後歸類;再試著轉換角色或加入不同的限制條件等等,然後再歸類,然後大家一起找出一定要做的事情,串起來,就是一個 end-to-end 的 user story,或稱為 walking skeleton。


為什麼這樣做不靠譜呢?


我們大概想出了一個原因:”不知道”,或是 "未知的未知”,或是 "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些什麼“。

我覺得 design thinking 是在找產品的梗,是在某些已知跟已知之間找出未知的很妙的連結,而那就是產品的梗。User story mapping 是我們已經知道功能要是什麼了,先找出 walking skeleton 後,搜集 feedback,再慢慢地加肉上去。而兩者都需要很多的 “已知”。

可是旅遊不太有太多的已知,因為旅遊就是去一個你沒去過的地方,去看你沒看過的風景,去接觸你沒見過的人,去過你平常不會過的生活,這有太多未知了。比如說,我們對我們要去的地方目前的了解,只有 1.5 本旅遊書,而且我們還沒K完,我們有太多未知了,所以 design thinking 跟 user story mapping 都不太適合。


所以,Design thinking 或是 User story mapping 要怎麼用在計畫旅遊上呢?


我覺得人數要多,而且每個都要做功課,很多功課!


比如說,如果今天是一個沒有嚮導的旅遊團,而團員來自四面八方,有背包客、有小資族有退休族甚至有貴族,並且他們各自做完各自的功課,然後來玩 design thinking 或是 user story mapping,那就有趣了,或許最後會找出原來背包客怎樣怎樣玩也可以玩得像貴族的玩法。因為來自各個背景的已知變多了,或許就可以從中間找到有趣的未知,把這些已知串起來了。

看起來合理,但仔細想想,怪怪的。

去旅遊,就是想經歷一些未知,不然就待在家裡躺在床上就好啦,如果是要用 design thinking 或 user story mapping,所以每個人必須做很多很多功課,大家可能都在 google street view 上面走過了,那去旅遊,就不好玩了,沒有驚喜了啊… 對吧?


解法?

我們的解法有兩個:

  1. 不要用這些方式來計畫旅遊行程,就用 waterfall 來做計畫吧!用旅遊書、用 google 來增加已知,但真正上路了,出門了,計畫之外的改變就一定會發生,有好的有壞的,只要人安全、不被搶、沒掉錢、不驚動大使館,應該都是有趣的經驗,我有一位睿智的老師說,這叫做serendipity,是很棒的東西,去擁抱這些serendipity 吧!
  2. 完全不要計畫!買了機票、訂了飯店就出發!


為了人身安全跟世界和平,我是會選第一個解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