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LeSS conference 一天心得
啊
這年頭大家都不記錄去研討會的心得了
我也是
但我就隨便記一下吧 XD
先感謝
先感謝鈦坦科技讓我有這個機會來到新加坡出差跟學習
也謝謝老婆跟家人在台灣照顧小孩~
從星期二到今天星期六
上了兩天呂毅老師的系統思考
然後也趕上了第二天的 LeSS conference
感覺已經長大了
人生又不一樣了一些
What is LeSS conference?
是 LeSS (Large Scale Scrum) 的研討會
如同台灣在敏捷的研討會跟 meetup 的情形一樣的人越來越少
這次在新加坡的研討會也是人不多,只有 50~60 個人
但是要來這個研討會而且要跟得上
至少必須懂 scrum 到一個程度吧?
至少要到 需要處理多團隊、組織架構與從公司的角度來看事情的程度吧?
所以這不是給初學者的研討會
來參與兩天的人
我真心覺得每一個都有點水準
甚至我看到很多講師等級的大大
也沒有上台講
純粹來當個 participant
有點可惜只能參加到第二天
但這就是選擇吧
而且老實說 我不管怎麼選都是賺的
所以~沒關係
關於選擇啊...
我個人比較喜歡 LeSS 跟 S@S
而選 LeSS, SAFe, S@S, Team topology 甚至是 waterfall 都是選擇
也一定可以解決當下的問題
都是好事的
第一個學習,好像就是我慢慢地放下了這些門派之見
被提醒了 要反過來去看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這邊 quote 一下呂毅老師在他的 Session 的 Q&A 說的
「要看你當下要最佳化什麼。」
(當然呂毅老師當時是說英文啦,我只是大略翻譯一下,意思是這樣)
以下個人心得開始:
(很多東西還在消化,也不太確定對還不對,先寫比較確定的學習。)
Session 1: Business Demystified: How to achieve goals when everything changes?
Tomasz 來自波蘭。
可惜這個假設在我們這個宇宙永遠不會成立。
這是他的一頁投影片,讓我很震撼的是,我沒有想到這個方面;我也很有共鳴的是,在很多公司是刻意放狗相咬,勝出者升官,這個 Metric 也可以適用在這樣的公司。
(哎呀 我開嘲諷了嗎?)
這一場的學習是:
- 哎~多少公司跟 PM 在這個不存在的假設下做事?你看那精美的甘特圖?
- 測量要量什麼?
Session 2: From local efficiency to global value by leveraging both organisational design and AI
呂毅老師仍然穩穩地、文質彬彬的講出了他對問題的觀察跟提出的解法;我個人感覺是把兩天的課程濃縮成這一份投影片,但是上課嚕了兩天的 Causal Loop Diagram,在投影片裡面都沒有出現,直接白話文處理,果然厲害。
- 有的公司因為各種原因,還在 component team,還在 infra、前端、後端、APP、測試、設計、PM 部門等等,不是不好,那是因為在最佳化某個東西(那會是什麼?);
- 有的公司已經採用了 feature team,那是一項挑戰,但那也是因為在最佳化某個東西(那會是什麼?)
- 隨著公司長大或是各種原因,feature team 越來越多,可能某些 feature team 在自己的防守範圍內做他們的 feature,不一定會做到當時對公司價值最高的 feature,但那也是因為在最佳化某個東西(那會是什麼?)
- 導入 AI,那是在最佳化什麼東西?
- 要能回答這些東西,才能夠想到改善了什麼、失去了什麼、什麼是副作用,透徹的去做出 informed choice,才能拳拳到肉的去解決問題。
- 讓我想到靠北工程師的各種貼文,層次...不太一樣齁。
Session 3: Modern Product Engineering: Design, Data, DevOps, and Beyond
Joel 來自澳洲
是談到 Engineering 的 Session。假設你的產品任何時間去看,都有 1000 個 A/B test 正在進行,你怎麼處理搜集到的資料?
我第一個當下的感覺是:乾~需要嗎?
然後:乾~怎麼做?
然後:嗯,對,這樣多好?
然後:嗯,對,需要。
也有談到 scrum 團隊通常比較難還技術債,因為排序的人都是來自於產品端,所以 Agoda 的做法是 30% 的時間拿來還技術債(印象中是這樣)
我的心得是:
- 很扎實的分享,投影片高度的互動,很期待後續大會釋出投影片細細品嚐。
- 人家帶幾百個工程師,很落地的做得讓我體感覺得很不錯。演講內容指出敏捷不足的地方(畢竟已經是 20 幾年前的產物了),但也指出必須要敏捷,才能做到那些敏捷不足的地方(廢話?)
- Data 很重要。
- 講者有說 Team topology 或許可以參考。但後來在下午的 open space 的討論中,好像有點隱隱約約的跟一些主題跟討論過程...走在不同的方向上...? 你看麻,講者講的東西跟 open space 討論的東西互相「輝映」,多有水準!
- 是扎實的強者跟扎實的內容,很有水準,我個人需要細細消化。
Session 4: Open Space
這是題目:(背光很難拍)
心得是:
- 英文還太爛啊,乾,感到挫折。在這種有時間壓力下的意見交流,霹哩啪啦的,各國語調腔調又不一樣,聽還免強跟得上,講就不行了,最後只能跟附近的人說一些「對啦,那樣是一種選擇;要看 context 跟 environment 麻;某方面來說是這樣沒錯。」這種永遠是正確的哈拉哈拉的話。
Session 5: Unlocking Momentum: ACT! Your Way Out of Inertia
Leah 來自英國,之前當過 QA 很多年,現在有心理學...應該是...碩士學位?
Inertia 是慣性,導入改變以後,個人會有慣性,組織會有慣性;要怎麼處理?
心得:
- 聽了一個故事。知道什麼是慣性。拿到三個行動的 keyword。
Session 6: Building Business Resilience for Changing Times
Alexey 來自烏克蘭,這個題目也是今年大會的題目,作為 closing,果然有水準,是讓我最震撼的 Session,也是需要細細品味的故事跟指導原則。
Alexey 提出這個 case:假如你作為某間公司的敏捷教練,或是,就顧問好了。這間公司在烏克蘭做軟體,做到一半 Covid,然後戰爭爆發,而且這間公司的客戶有一半來自俄羅斯。
乾~~~~~~~是你你怎麼弄,你怎麼弄麻?
人家弄出來了,寫成了 case study,我也還沒唸完,在這裡:https://less.works/case-studies/poster
Alex 演講中有說到,這間公司做著做著,戰爭爆發了以後,他們把俄羅斯的客戶的畫面全部變成 youtube 的連結,內容是俄羅斯如何如何入侵烏克蘭,然後理所當然的,他們這間公司損失了所有的俄羅斯客戶,佔了所有客戶的 50%。
很值得尊敬的行為!
人家是真正遇到戰爭耶,不是加班而已,是真的會死人的,然後人家跑 Large scale 的 scrum。
你看台灣,某人想弄一個小小的 scrum team,就基本的小於十人的那種,靠北工程師、某些 PM 跟主管跟老員工,就在那邊抵制、背後看好戲,嘲笑說你剛畢業嗎?這樣不行啦;還有一些老闆只想壓低成本、叫工程師用血汗加班,專案交了再說,幫自己賺錢;幫主管或是 key man 賺 credit。
哎,人家有時候開會是沒有電的,是不能開燈的,是要在地下室用緊急電源的:
圖片來源:https://less.works/case-studies/poster
(我又開嘲諷了嗎?)
這一場一樣是需要細細品味的內容。以下幾張相片讓我蠻有共鳴的,被提醒了,也的確有幾個我有做錯的地方,被指出來了:
- 以上全部。
- 還有就是,如果是我是 Alexey,我做得到嗎? 乾,我真心覺得我做不到。
整體而言,我覺得
- 這的確不是給小白的研討會,感覺是任一個參與者都隨時能拿起麥克風上台講出很棒的經驗的感覺
- 然後回到地表來看,這樣的研討會的內容,是不是在敏捷與 Scrum 上太「內捲」了?我覺得可能有一點。但是高水準的內容也的確讓我看到好多自己不足的地方。
- 而,我覺得好像還是回到我自己在 open space 上回答的那些永遠正確的哈拉哈拉的話:「對啦,那樣是一種選擇;要看 context 跟 environment 麻;某方面來說是這樣沒錯。」
- 慶幸自己還能勉強在 open space 上跟外國人聊天;也回答得了 H 先生的問題,對方看起來也滿意我的答案。
- 要我一句話來結尾的話,會是,呂毅老師的「要看你當下要最佳化什麼。」
- 這句話也呼應了 Ruddy 老師的「首重看見全貌。」
- 然後要落地的去解決問題。
- 很多事情是已經有答案的,不要哈拉哈拉的不斷的問問題了,不要在問題上面再疊加問題了!針對這種已經有答案的問題,Scrum master 就三秒鐘講出答案來,然後帶著大家去做就好。
- 而反過來說,很多事情是系統的,是問題。引導跟教練可能有幫助,可能沒有幫助,「要看你當下要最佳化什麼。」然後也因為這樣,所以「對啦,那樣是一種選擇;要看 context 跟 environment 麻;某方面來說是這樣沒錯。」
- 所以沒辦法用一句話結尾啊。
- 然後 Stanly 的咖啡依然厲害,但只喝了一杯,實在沒有腦力去細細品嚐了,都在喝外面大桶的咖啡,提神就好;還有,有參與者帶來了這個巧克力,超級好吃!我對吃的...就還好,沒什麼品味 XDDD 像是我常常吃麥當勞,三餐吃麵包也可以解決。但這個巧克力厲害,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很搭咖啡的關係,反正,台灣哪裡買得到請跟我說!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