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2025 LeSS conference 一天心得

圖片
啊 這年頭大家都不記錄去研討會的心得了 我也是 但我就隨便記一下吧 XD 先感謝 先感謝鈦坦科技讓我有這個機會來到新加坡出差跟學習 也謝謝老婆跟家人在台灣照顧小孩~ 從星期二到今天星期六 上了兩天呂毅老師的系統思考 然後也趕上了第二天的 LeSS conference 感覺已經長大了 人生又不一樣了一些 What is LeSS conference? 是 LeSS (Large Scale Scrum) 的研討會 如同台灣在敏捷的研討會跟 meetup 的情形一樣的人越來越少 這次在新加坡的研討會也是人不多,只有 50~60 個人 但是要來這個研討會而且要跟得上 至少必須懂 scrum 到一個程度吧? 至少要到 需要處理多團隊、組織架構與從公司的角度來看事情的程度吧? 所以這不是給初學者的研討會 來參與兩天的人 我真心覺得每一個都有點水準 甚至我看到很多講師等級的大大 也沒有上台講 純粹來當個 participant 有點可惜只能參加到第二天 但這就是選擇吧 而且老實說 我不管怎麼選都是賺的 所以~沒關係 關於選擇啊... 我個人比較喜歡 LeSS 跟 S@S 而選 LeSS, SAFe, S@S, Team topology 甚至是 waterfall 都是選擇 也一定可以解決當下的問題 都是好事的 第一個學習,好像就是我慢慢地放下了這些門派之見 被提醒了 要反過來去看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這邊 quote 一下呂毅老師在他的 Session 的 Q&A 說的 「要看你當下要最佳化什麼。」 (當然呂毅老師當時是說英文啦,我只是大略翻譯一下,意思是這樣) 以下個人心得開始: (很多東西還在消化,也不太確定對還不對,先寫比較確定的學習。) Session 1: Business Demystified: How to achieve goals when everything changes? Tomasz 來自波蘭。 一開始 Tomasz 就說「假設在一個完美的世界,客戶都知道他們要什麼、什麼時候要;我們都知道要做什麼、怎麼做、什麼時候做得出來;而且都不會發生任何改變。」 可惜這個假設在我們這個宇宙永遠不會成立。 這是他的一頁投影片,讓我很震撼的是,我沒有想到這個方面;我也很有共鳴的是,在很多公司是刻意放狗相咬,勝出者升官,這個 Metric 也可以適用在...

長期解、短期解

圖片
在工作上,我們每天都在解決問題,但怎麼去解,是一個微妙的東西。假如我們沒有看到全貌,就冒冒失失地衝上去處理,可能事倍功半,甚至讓問題變得更糟糕。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怎麼辦?說得清楚嗎?或許系統思考 (System Thinking) 可以幫忙? 舉個例子 在系統思考裡面,有一派的做法是使用 CLD 圖 (Causal Loop Diagram), 透過使用這個圖,能夠解釋問題跟解法, 也能夠釐清思維跟邏輯。我們來舉個例子: 假設你是某個專案的 keyman,可能是這個專案的大 PM,或是技術專家、技術經理或是一個 Leader 之類的。總之,就是這個專案不能沒有你的意思,要知道當 keyman 是很好的,很有存在感的。 如果有一天,專案不幸的進度不如預期,所以主管們決定需要你投入更多的時間救援這個專案,因為你是 keyman 啊,大家當然找你。 我們來看看這個問題跟解法之間的關係: 1. 我們有兩個變數,「進度」跟「你的工作量」,我們接下來要探討這兩個變數的關係: 2. 當「進度」不夠快,我們就讓你多做一些,來救援這個專案。在這個思維裡面,因為進度是 慢 的,所以你的工作量變得更 多 了 ,這個關係是負相關,因為一個少了,另一個就多了;而在 CLD 中,我們在箭頭上加入一個負號來代表這兩個變數的關係: 3. Keyman 做得多了,進度自然就趕上了。在這個思維裡面,因為你的工作量變 多 了,所以進度就變 好 了,這個關係是正相關,因為一個多了,另一個也就多了;在 CLD 中,我們在箭頭上加上一個正號來表示這種關係: 如此一來,專案進度就趕上了。 所以,專案進度不好的時候, 你假如是 Keyman,你要不要衝上去幫忙?當然要啊! 但是,我們也知道,如果培養專案中其他的同仁的能力,讓他們來分擔工作,也能夠對專案有幫助,這個想法我們也可以來探討一下: 4. 首先在圖中加入一個變數:「其他同仁的能力與幫忙」: 5. 進度越 慢 的話,就 越讓 其他非 keyman 的 同仁來幫忙 ,這兩者的關係也是負相關: 6. 因為有能力的大家一起幫忙了,專案進度也就應該拉上來了,這是正相關的關係: 7. 但是非 Keyman 的同仁的幫忙,可能要比較長的時間才能對專案的進度有助益;另外,一般來說,他們的能力也需要一些時間才能培養起來。在 CLD 裏面,我們會畫兩槓來代表這個 需要一段時間...

亂說英文認真說敏捷第一集: emerge

圖片
前言:我想用幾篇文章來聊聊幾個敏捷、Scrum 常用到的英文字,當然我的英文沒那麼好,也完全不是 native speaker,所以我的解釋、我的翻譯都只是我的解釋、我的翻譯,大家看看即可,不用認真。 第一篇文章我想聊聊 emerge Emerge 可以先看 Cambridge dictionary 的定義:  emerge 假如只用 emerge 當 prompt,會給我這個圖: 也可以問問 chatGPT: 嘖嘖,這個字到底什麼意思? 這個字跟緊急的、急診,沒有關係。如果你把它翻譯為緊急的,那你就錯了~ 這個字的意思,我覺得最好的翻譯是「 隨著時間慢慢出現的 」,其實這個字很棒,真的很有敏捷、很有迭代感,並且會跟著時間過去而修改、改善的感覺。但是在寫文章或是翻譯時,用九個中文字來翻譯 emerge,有的時候會太臭長,所以...這個字的確不好翻~~ 敏捷宣言 敏捷宣言在他的 12 個原則有提到 emerge 這個字: 繁體中文版,就翻譯成「來自」: OK啦,沒有錯,也不差。但我還是覺得,如果能翻譯成「最佳的架構、需求與設計,都是隨著時間過去,由自組織的團隊去逐漸長出來的。」好像好一些? 嗯,你可能還是覺得很爛齁,不然你翻一個在留言區看看吧。 Scrum guide 2020 在 Scrum guide 2020 翻譯為「湧現的」,共有三個地方出現: 在念 scrum guide 的時候,如果你覺得這個字實在不好理解,試著用「隨著一個一個 sprint 過去,會逐漸浮現出來的 ____ (請填空) 」,然後配合前後文去看一看,應該會好一些。 身爲譯者之一,我很抱歉。 可是啊,翻譯這個東西啊很麻煩,比想像中的煩,上次 2016 年的版本,就被身邊的 PMP 同事說,Sprint 這個東西你這樣翻成「短衝」,很多 PMP, PMI-ACP 的教材跟考試都要改了,你齁~~~ 所以啊,很多認證考試會依據這個文件來出題,所以就不能翻的很長,也不能帶有譯者想強調的意思... 身爲譯者之一,我很抱歉。 總之 Emerge 是:隨著時間過去,一個一個冒出來、長出來的;像是以前玩六合彩的那些大人們,會去某些廟裡面盯著香灰,因為他們覺得隨著時間過去,明牌會逐漸從香灰中顯露出來,的這種感覺,就是我對 Emerge 這個字的感覺。 好像更臭長了...XD 參考參考即可,因為如同我在...

唏哩呼嚕的 scrum

圖片
  Scrum is a game 根據 wiki,scrum 的起源是: 1986年, 竹內弘高  (Hirotaka Takeuchi) 和 野中郁次郎  (Ikujiro Nonaka) 在其1986年的《 哈佛商業評論 》文章「The New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Game」中,闡述了一種新的 整體性 的方法 ,該方法能夠提高商業 新產品開發 的速度和靈活性: [4] 這個 game,翻譯作「遊戲」,不,那太錯了,翻譯作「比賽」才對。 跟誰的比賽?自己?不,那太爛了也太八股了。 我覺得是跟時間的比賽,跟市場的比賽,跟商業的比賽。 由比賽出發,你的團隊的教練是? 來講個(快講到爛的)比喻: 大聯盟的球隊,每隊教練有幾個?我們來列一下好了? 我想得到的有:總教練,投手教練,內野教練,外野教練,跑壘教練(一壘旁邊有一個,三壘那邊有一個),可能還有體能教練,投捕教練,助理教練等等。 那你家旁邊的國小,裡面的棒球校隊,有幾個教練? 通常只有一個吧,而且他可能還是體育老師兼任的。 那你的團隊有幾個教練? 那你們是大聯盟等級的,還是旁邊國小的? 那你呢? 有人會說,不不不,我要的是梅西,或是C羅這種球員,他是能夠上場帶著大家一起贏球的,他不是穿著西裝站在場邊的。 是的,同意。那你團隊裡面有梅西這種球員齁?老闆願意用那種價碼找梅西來齁?而梅西也願意來齁? Topgun mavericks(我指的是最新那一集),湯姆・克魯斯最後就不當教練了,自己飛給大家看,最後也親自上場帶著大家贏。 是的,同意。那你團隊裡面有湯姆・克魯斯齁?老闆願意用那種價碼找阿湯哥來齁?而阿湯哥也願意來齁? 如果你屬意這種團隊,那我想問, 你團隊裡面花大錢找來的那一個人假設就是你,你,是梅西,是C羅,是湯姆・克魯斯,還是上將 潘鳳 ?一上場就被人家砍下來了? 我清楚的知道我是潘鳳,但不錯了,武力一般來講也有 70 了? 由比賽出發,你的團隊專業嗎? 再說個常見的比喻吧。 我這輩子一直有個夢想,我想跟麥可喬丹單挑一次籃球,我當然知道我會輸他,不管是身體素質,不管是籃球上的經驗,我根本沒機會。 除了這些天賦之外,我想他是專業的,professional 的;而我當然是業餘的,amateur 的。 專業人士所受的訓練、看待他們所做的事情,都會用很高的標準,同...

一個敏捷分子的獨白

圖片
 大家好,繼上次的 scrum master 的獨白以後,再來寫寫作為 agilist 的感想。 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常常會去尋找正確答案,這是學校教育教會我們的,甚至他也會教給我們怎麼樣去找出這樣的正確答案。 於是,好像有一種想法會慢慢地成形,那就是世界上有好人也有壞人,有對也有錯,有黑也有白。而我們必須在這兩個之間選一個。 我說不是這樣的, 在敏捷的世界裡,沒有絕對的好壞,沒有絕對的對錯,也沒有絕對的黑白。 在敏捷的世界裡,應該像是這樣的: 其實很多做法,很多安排,很多 你遇到的挫折,拉長時間來看,以整個團隊來看,甚至,是以整個公司來看,都沒有絕對的對錯,有的時候,We are on the right side of wrong, or wrong side of right. 很多我遇見的敏捷的朋友, 大部分都已經在一個敏捷的公司了, 少部分的朋友還在不那麼敏捷的公司,要馬就是苦苦的努力做一些事情想要改變現狀,要不然就是習慣了。 我可能命比較沒有那麼好, 從來沒有一開始就待在一間敏捷的公司過,所以有的時候我都會幫忙做一些想要變敏捷的事情。可是敏捷真的是對的嗎?是好的嗎?Not really. It depends. 很多的東西,我覺得在這次 2022 agile summit 的投影片都有了,投影片,我放在這裡了: https://www.slideshare.net/doyouknowsoftware/agilist-253555022 我的投影片就是字他媽的多,所以應該看得懂,我很多東西就不提了。以下重點摘錄: 1. Agile 啊,你可以說是心態,是生活態度,都對。但其實真的回去看看敏捷宣言吧~ 2. 你的敏捷跟我的敏捷跟他的敏捷真的不一樣!真的啦! 3. 關於組織(公司或 BU 或部門) 導入敏捷,是必須扯到規模化的議題的。 一個方向是:學會敏捷,摸透敏捷以後,然後試著把它規模化,套到公司或是 BU 的架構裡面,可以,合理。但過程中就是會格格不入,很卡。這個推動敏捷的人,要把自己練得很強,要搞定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所有人,這個過程很痛苦,通常會讓這個人受盡委屈而自動離職,也就沒有後續了。通常這個方向會形成 LeSS, Nexus, 大的看板方法這些路線。 另一個方向是: 先看清楚現實面,組織架構就是長這樣,主管就是那樣子做管理,等等,反過來從...

scrum master 的獨白

圖片
先說個故事,我當兵時,是古早的國防役,跟科技替代役不同,我們是真的要服役三個月,然後被派到某公司或研究單位工作四年的那種。 有一次我們被叫去拔草,五個人一排,總共三排往前拔,要從這邊拔到那邊。 我那時候年輕啊,天氣又熱,我恰好又是第一個,我就亂拔一通,拔得特別快,反正後面還有兩個人會拔麻,先是這樣: 後來就這樣了: 這時候,班長出現了: 班長就喊停,叫我們休息一下,這時候他特別叫我過去立正站好,不是要罵我,反而是跟我 1 on 1: 「120 啊,你有唸書啊,你是大專學歷,是不是?」 『報告班長,是。』 「我跟你說,你拔這個草啊,這樣拔也是拔啦,沒錯啦,可是,你是有唸書的人,如果你拔草的時候,能往上想三層,你這個草就會不一樣了。」 『...?』 「聽不懂齁~你看喔,你往上想一層,就是我,我這個班長會怎麼看你拔這個草,啊這個草要拔成怎樣?再往上一層,排長會怎麼看你拔這個草,要拔成怎樣?再往上一層,連長咧?他會怎麼看你拔這個草,要拔成怎樣?」 『。』 「如果你能用這個角度去看你拔的草,你拔的草就會不一樣了,我這個班長也就會很輕鬆了,我也不會定你,你日子也會比較好過。」 這個往上想三層的哲學,一直在我心中。 謝謝那個有點胖胖的、臉方方的、很愛改車的班長,但我忘記他的名字了。 XDDD 順便說一下,我們國防役,士官長好像很少出現... 我想在職場,任何角色也都是一樣,大家都是領人薪水,假如你能往上想三層,去看你的工作該怎麼做,做成怎樣,比如說,你這個 code 該怎麼寫?這個 UI 要怎麼設計,這個功能要怎麼測試等等,其實很多事情都會更清楚的。 老實說,我上面三層的連長,肯定看不到我每隻草是怎麼拔的,他只會看到最後這片連集合場有沒有雜草;同樣的,你上面三層的主管,可能不會打你的考績,但是他看到的是最後大家的東西是能夠整合出的來的,是可以拿去換錢的。而這過程中,有好多問題要解決。 如果你能把自己的視角(Perspective)提升到那個高度,你就會不一樣了 你上面三層的主管,現在遇到什麼問題,他用什麼方法解決?你,能不能跳出來幫他解決?你用的方法是 PMP? CMMI? 如果你恰好要用 scrum 來幫助他解決問題呢? 在這個情況下,Scrum 就是功夫了,他是真刀真槍的對決,在商業的世界裡的對決,是有人會死的,是攸關生死存亡的。你不能說,因為我的存在,讓我的團隊都變得更好了...